习近平同志在其就任宣言中,9次提到“中国梦”一词,并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走向生态文明新年代,建设漂亮中国,是达成“中国梦”的要紧内容。由此,大家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然而,适得其反。当代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遭到生态危机的挑战却越发严峻。2013年年初,雾霾天气的大面积出现,让中国人民意识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火烧眉毛。然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对怎么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不足,以致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佳。
1、“中国梦”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教育新需要
(一)全民参与,重点教育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中华民族是一个命一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方位科学进步,个人才能达成梦想。同样,只有每一个人都充满激情,“中国梦”才够漂亮,才够坚实。因而,加快生态文明教育,达成“中国梦”需要凝聚中国力量,使全体人民群众都参与。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是面向将来的事业。在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况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将来社会的进步与进步。因此,重点进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就看上去尤为迫切和要紧。
(二)转变态度,高度看重
“中国梦”是融合人民致富憧憬与可持续进步理念的梦。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可持续进步,达成“中国梦”的要紧支撑,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将来。十八大围绕这一理念系统地设计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些高度。故大学生们也应该维持与时俱进的节奏,改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冷漠态度,高度看重生态文明教育,自主自觉的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同样,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也应该在看重的基础上,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的份量,全方位拓展生态文明教育。
(三)丰富形式,形成体系
“中国梦”的核心是达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不懈努力的伟大目的。大梦至美,实干而成。生态文明教育的达成需要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高校各方面的积极原因,把高校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科学的渠道组织起来,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并打造切实可行的考核评测体系。需要大学生们只有将生态文明理论与生态文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相应的生态文明评测成绩。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育不止是教,更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使大学生们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技能,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起着至关要紧有哪些用途。
2、传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育观念上,生态文明教育被忽略
在中国,高校的知名度总是与传统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成就有关联。因此,高校为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一般都会把人力、财力、物力投放到传统专业教学和科研当中。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内容,对高校来讲只能算边缘教育,其教育状况对高校知名度影响不大。所以大部分高校虽然在各种场所、各种文件中屡屡提及生态教育的重要程度,但总是只不过做口头文章,没实干。另有的高校即便在教学规划中设计了生态文明教育,但也只不过为了迎合政策,或者盲目跟风,事实上根本没根据计划予以实行。这就是为何生态文明教育的拓展在高校教育中一直都没得到足够的看重,或者只不过拘泥于形式。
(二)在教育内容上,生态文明教育份量不够
生态文明教育就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意义的重要程度,都要是可以独立成科的。然而,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总是只不过穿插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且所占份量之少。加之生态文明教育考核没形成体系,使得高校大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只不过敷衍了事,远远不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生态文明教育被边缘化、被忽略,教育份量不够,教学考核不规范,以至于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薄弱,生态文明建设行为滞后。
(三)在教育推行上,生态教育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总是使用的是注入式、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既不生动又缺少灵活性的教育形式,己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进步。这种使教育双方成为一种单向凝视关系的教育形式,总是致使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大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不止是一种知性爱文化,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学生所获得的生态文明常识不应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还应使用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与办法,使他们经验之谈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程度,从而自觉地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列之中。
3、生态文明教育新方法
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需要,而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远远难以满足这类新的需要。因此,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年代的生态文明,达成“五位一体”的年代目的,建设漂亮中国,冲击“中国梦”的达成,大家需要提出新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新方法,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蒸蒸日上。
(一)独立成科,严格评测体系
2001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推行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要紧阵地,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任务。其中,正确处置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是一个要紧内容。因此,高校需要遵守“中国梦”对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出的新需要,改变忽略生态文明教育的情况,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使其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要紧内容之一。其中,将生态文明教育独立成科,打造完备的评测考核体系是要紧方法之一。高校可以将“生态科学”、“生态哲学”、“保护生态学”等专业性课程中的一门或两门列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必学课,将它余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考核内容应包含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部分,只有两部分内容都合格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假如大学生在校期间没获得规定的学分,就取消其毕业资格。 (二)丰富形式,多种方法并用
“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备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式”,丰富教学形式,如增加图片展示、视频观看、实地体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同时,还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渗透,从不一样的学科角度展开,通过多种方法并用的方法,以达成生态道德教育的综合效应。除此之外,生态文明教育既是理论教育,又是实践教育。故生态文明教育应延伸到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借助校园互联网平台宣传生态道德教育信息。
(三)实践结合,培养生态技能
实干托举“中国梦”,建设漂亮中国的“中国梦”的实践活动需先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建设技能,再督促他们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生态理论,也只有通过实干才能得到检验。如先邀请绿化部门、环境监管部门等环保部门有关职员到学校讲学,在安排学生到这类部门参观实习。环保部门和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各项活动,提供信息咨询和专业指导、提供生态实践场合,构建“教育部门、环保部门、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机构互联网,为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所需的各种仪器、设施等硬件设施提供资源共享平台。
叶圣陶先生过去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习惯。”目前中国急切需要培养的就是生态文明习惯。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紧阵地,对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具备不可推卸的责任。故高校需积极组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通过互动交流、寓教于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提升学生发现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假如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那样,假如能使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们可以树立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生活、学习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漂亮中国,为达成“中国梦”不懈努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将来一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